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华夏国际,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凉风起,吹动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辉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心底共同的牵挂:辖区里那些年过八旬的老人们,这个冬天会不会冷?
这份牵挂,并非空悬于心。去年,一场名为“情暖重阳”的行动,将志愿者们亲手编织的3019条围巾,送到了每一位80岁以上老人的手中。围巾贴上脖颈的温暖仿佛还未散尽,今年,一场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暖帽接力”已然启程,要将这份“针心针意”的守护,从“颈间”延伸到“头顶”。
指尖飞舞,是爱与责任在“赛跑”
“去年送围巾,看到老人们笑得像孩子,我们就想,今年得继续,而且得做得更好。”胜利街道锦辉社区党支部书记周艳红说道。然而,当任务清单下来时,大家还是感到了压力:去年全街道80岁以上老人是3900多位,今年又新增了六七百人。这意味着,要确保温暖全覆盖,他们需要准备的,是近5000顶帽子。
时间紧,任务重。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暖帽工程”在社区里悄然启动。钩针在指尖飞舞,毛线在掌心缠绕,编织的已不只是一顶帽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
“我们一发出倡议,响应之热烈超出了想象,连东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也加入了这场爱心接力,动员全市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周艳红说起这件事时,语气中满是感动。从退休教师到大学生,从企业员工到家庭主妇,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拿起针线华夏国际,主动报名加入。最终,汇聚起的志愿者人数超过上千名。
微信群成了“线上指挥部”和“加油打气站”。孟氏钩编非遗工坊的孟兆秋奔走在各个社区,手把手教授编织技巧。“这个花边怎么收针?”“我这边又完成了十顶!”“哪位姐妹离得近,帮我捎一下毛线?”消息从早到晚闪烁不停,素未谋面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善意,成了亲密无间的“织友”。
5000顶帽子,织就一座城的“温度清单”
二十个日夜的接力,上千双巧手的赶制。当一顶顶颜色各异、样式不同却同样饱含心意的帽子被汇集到一起时,场景令人动容。
它们被整齐地码放、清点,最终的数字定格在5000个,超出了最初的目标,是一场爱心的“超额完成”。
这些帽子,有的织着吉祥的图案,有的带着俏皮的花边,有的在内里加了柔软的绒布。每一顶都独一无二,但都拥有同一个名字——“温暖”。
这5000顶帽子带着志愿者们的祝福,被分装进精心准备的礼品袋里华夏国际,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代表们一一上门,送到全街道近4600位80岁以上老人的手中。
“我们老人不缺吃穿,缺的就是这份惦记。”去年收到围巾的王奶奶早已盼着了,“街上买的,哪有孩子们一针一线织出来的暖和?”
温暖延续,守护那些“守护我们的人”
当主要的赠送任务完成后,故事并未结束。剩余的几百顶帽子怎么办?它们也有同样意义非凡的归宿——被赠送给各个社区的老年夜间巡逻队。
这些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上下的“老伙伴”志愿队,常年坚持在社区背街小巷巡逻,默默守护着邻里的夜间安宁。他们是社区的守护者,也同样需要被温暖守护。
“这真是太贴心了!”一位巡逻队的老队员接过帽子,脸上笑开了花,“晚上巡逻风大,这帽子又暖和又醒目,真是送到了我们心坎上!”
从去年的3000条围巾,到今年的5000顶帽子;从十几人的手工坊,到上千人的志愿大军。一根小小的钩针,一团普通的毛线,在无数双善意之手的传递间,织就了抵御秋寒的实物,更编织起连接社区邻里、涵养城市文明的精神纽带,而这汇聚起的绵长善意,正持续温暖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编辑 张晨 张春宇 设计 耿俊逸)
金鑫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